第06:艺文苑·东方明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矿魂(三则)
  □揭志良

  初次下井

  1958年,一列火车把我们数百名支内的上海青年拉到了安徽江淮大地。经过读书、培训,我们走进了煤矿大门。

  这些年,媒体频报矿难,使人们有了偏见,误认为煤矿就是“老虎口”。其实,当年我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懵懵懂懂接近煤矿的。难忘第一次下井,我心中的惊喜远超于恐惧。因为是国有大矿,设施很规范。坐着电梯样的“缶笼”(比电梯粗陋得多),沿着副井,耳边伴着风声、水声、心跳声,一下子降到了地下三四百米深处。走下缶笼是开阔的大巷,这里灯光亮亮,瓦石砌成拱顶,地上铺着铁轨,运煤电车来往穿行。走了一段,再“哼哧哼哧”吃力地爬过“上山”的斜坡,逐步走进采区,四周就变得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全靠安全帽上的矿灯射出的游移光柱,照亮视线里的巷道、岩壁、支柱和脚下。采煤工作面是煤炭的江河,把矿区称为“百里煤海”,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采煤工打眼放炮后,碎煤、块煤顺着溜槽或运输机飞泻而下,煤多得仿佛永远流不完。我用煤锹把底板上厚厚的煤,一下一下铲进溜槽,满脸爬满黑汗,胸中激情沸腾了。曾写过小诗发表在报上,其中有两句:“上海的亲人可曾想到,煤炭的闪亮中也有我的汗水在发光……”

  矿魂

  矿工特别能吃苦耐劳,性格耿直、豪爽、仗义。平日里再英俊的棒小伙,下班升井后,一脸黑灰,分不清鼻子眉毛,只有牙齿是白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产日”里,竟有采煤工硬是在井下打连班干了三天三夜不上井……在淮北煤矿,一线矿工中上海籍是凤毛麟角。我曾采访过一位采煤队长,是抽上来的上海插队知青,精干又结实,纯正淮北口音,眼际印着没洗净的煤痕,像纹了眼线。他如同火线指挥员,带领近百号人,月月超产。听他简约、深沉又自信的语气,我想,他已经是地道的矿山人了。

  淮北煤矿属特大型企业,“安全为天”、不出“带血的煤”是坚定的方针。偶尔出了事故,矿井好多天像缺了生气。听老矿工讲过一个故事:在工作面突发的冒顶中,一位矿工左臂被石块死死压住。在矸石不停的垮落中,他挥起斧头咬牙斩断了血肉模糊的胳膊,保住了生命……

  根与碑

  时光如梭,当年赴淮北煤城的上海小青年,早已领受了原煤炭部颁发的30年煤矿职工荣誉奖章,纷纷退休了,不少人归根回沪。也有人把根留在淮北,养育了新一代煤城人。

  回沪的支内“老同学”,每年还选择赴淮纪念日,从四处赶来聚首。一群白发苍苍的古稀男女,每每感慨万千,又无限欣慰。虽然半个世纪的路途不乏坎坷崎岖,但目睹了历史上荒僻的淮北,现在已变成了美丽的“阳光城”、皖北的“小上海”。可以引以自豪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中,也蕴含着我们上海支内人奉献的青春热血。

  席间,唱起熟悉的矿山谣,爱舞文弄墨之人癫发些少年狂,吟诗赋词……矿魂,永远镌刻在我们生命的碑石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民生新闻
   第06版:艺文苑·东方明珠
   第07版:乐活·心理
   第08版:乐活·月行动
   第09版:经济
   第10版:财经
   第11版:市场
   第12版:开发前沿
矿魂(三则)
俭朴是一面旗帜
钟秀乌镇
浦东公园遐想
舞台延续生活一例
穷其一生也要找到你
浪漫情怀的英雄史诗
浦东时报艺文苑·东方明珠06矿魂(三则) 2012-06-05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