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浦东2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21年扎根小洋山岛记录“风云变幻”
——记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
沈其艳正在检查气象设备。
  洋山港是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大港。在港区背后的半山腰上,隐藏着一座小小的气象站。在这座远离城市的孤岛上,一群气象人24小时为洋山港的航运安全及港区的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身为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从事的是最基础的气象数据记录工作。21年来,这个土生土长的渔家女扎根小洋山岛,成长为洋山港气象站站长,并与她的丈夫费燕军一起,坚守在上海唯一一个艰苦台站上,记录着小洋山岛的“风云变幻”。

  沈其艳回忆,当年为了配合洋山港建设,岛上居民已经开始动迁,但站点还在翻修没地方住,她只能暂时借住在一户居民的楼梯下,只够放一张床的空间,她一个人爬进爬出,天热的时候被热醒是常事。在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沈其艳在岛上一待起码一周,最长有一个月。

  气象站值班24小时都离不开人,从1997年至今,沈其艳所在的洋山港气象站一天不间断,收集了3亿多条珍贵的气象资料。这些数据,对洋山港开发的前期论证和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更为上海极端天气气象大数据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最前沿的一手资料。这些数据,都是沈其艳及同事们用打仗一般的艰辛换来的。

  在气象站值班室的墙上,挂了许多锦旗。其中一面锦旗,是2011年台风“梅花”过后,港区船务公司专程派人送来的。对于洋山港气象站人来说,这面锦旗是用两天一夜的无眠换来的。

  沈其艳表示,在小洋山岛上,碰上大雾、大风、台风、寒潮这样的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设备没有自动化以前,到了时间点该上去观测记录数据,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上去。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两个人要用绳子绑在一起去。

  沈其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一干就是21年。几千个日夜里,不论风雨雷电、黑夜白昼,她没有遗漏过一次观测,记下了数百万个精准及时的数据,为洋山港、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相关港航单位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珍贵的气象资料。

  为什么能将一件枯燥乏味、不断重复的事坚持那么长时间?“日常气象数据记录看似不起眼,却是气象学领域的基石,必须有人做长期、不间断地统计。看似简单的事,要做好也不容易,我喜欢记录大自然的‘喜怒哀乐’,想把这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沈其艳说。

  家庭是沈其艳最坚强的后盾。沈其艳的丈夫费燕军高高大大,一身黝黑的皮肤,原本在港区工作。怕妻子值班害怕,他经常上山陪着,运送“物资”上山,肩扛手提绝不让她沾手,俨然和妻子一样把气象站当成第二个家。2010年,费燕军也加入了洋山港气象站,主要负责海上气象设备的维修工作。费燕军的工作格外辛苦和危险,每次出海,少则4天,长则半月,海上没有信号,电话都不通。每次丈夫出海风浪一起,沈其艳就在陆上担忧。

  沈其艳夫妇就像岛上一簇簇漂亮的“海蜇花”一样,在小洋山岛上扎根了。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

  (本报记者  张之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市场
   第05版:财经
   第06版:浦东1
   第07版:浦东2
   第08版:广告
   第09版:长三角
   第10版:东方明珠
   第11版:摄影报道
   第12版:天下
用博爱精神助力社区和谐建设
高东:培养妇女干部“爱的能力”
三林:启动独居老人关爱项目
让流浪猫与人在城市和谐相处
北蔡:为创业者提供真知灼见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
21年扎根小洋山岛记录“风云变幻”
浦东时报浦东20721年扎根小洋山岛记录“风云变幻” 2019-01-21 2 2019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