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展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长安画派”创立者赵望云作品巡展亮相浦东
~~~“长安画派”创立者赵望云作品巡展亮相浦东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出版 刊例 | 媒体介绍 | 项目推介 | 联系我们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望云峰 仰之弥高
“长安画派”创立者赵望云作品巡展亮相浦东
霜林晓色(国画) □赵望云
黄河系列·从高山俯视黄河(国画) □赵望云
《晚成庐藏书画集锦》系列 □赵望云
  ■本报记者 曹之光

  继“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后,又一批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名家名作亮相浦东。日前,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暨捐赠巡展系列:“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在中华艺术宫开幕。110余件参展作品横跨20世纪30至70年代,分为“我是乡间人——农村写生”“直面大自然——图开西北”“归忆桃花源——梦里家山”3个板块,回望这位“长安画派”创立者的艺术人生。

  “走出象牙之塔”的先行者

  展览起首的“我是乡间人——农村写生”板块,从赵望云艺术历程发端的20世纪30年代切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激励下,当时的文艺界喊出了“艺术到民众中去”“艺术家应该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的口号,平民出身的赵望云积极响应。

  从1932年开始,赵望云接受《大公报》委托,到农村开展写生活动。此后数年里,他以自然、平易、朴实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农村生活纪实作品。他在1934年出版的一本画集自序中写道:“走到乡下去看,平原上点缀着茏葱的林木,村落由丛木婆娑中透出,在茅舍柴扉里往来的都是些粗衣粝食工作中的男女,每一个都在忍痛挣扎中生活着。风景是那样的美丽,而村民的心情却与那美丽的风景毫不相称,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现象啊!”

  这一时期的作品,集结出版成了《晚成庐藏书画集锦》一书。此次展览中,观众就能欣赏到录入书中的34幅原作。这些简约而又富有生气的人物生活画面,镌刻着浓重的历史痕迹,体现出艺术家在困苦社会环境中的正义和良知。1937年后,赵望云又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出版《抗战画刊》,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以笔为枪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

  “为大众而艺术”的践行者

  赵望云曾说:“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上世纪40年代,赵望云3次赴西北旅行写生,爱上了这片土地,最终定居西安。观众在“直面大自然——图开西北”板块中,看到的画作不再局限于表现乡间民情,更多的是反映祖国建设、乡村变革的题材,以及呈现西北山川风貌的现实主义作品。

  建国后,赵望云开展了宝成铁路写生、黄河写生、林区写生、祁连山写生等创作活动。他用笔记录新中国的农村建设,画作凸显出强烈的西北地缘特色:崇山峻岭、戈壁草原、民族生活与风土人情等皆入画中,构成了一幅幅宛如边塞诗的画卷。在立足西北、坚持艺术探索的同时,赵望云还组建画会、培养后学、保护文物,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坛领军人物。上世纪60年代初,以赵望云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展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特征引起轰动,从此人称“长安画派”。

  “归忆桃花源——梦里家山”板块则呈现了赵望云的晚年创作情况,包括“苦旅系列”的《深夜行》、“春之系列”的《春到水暖》和“桃园系列”的《终南山居》等。赵望云凭借多年的艺术生活积累,不断构思着心中的自然与人的世界,以更加质朴拙厚的笔墨,让作品趋向化境,营造了诗化、音乐化的意境。

  2006年,在赵望云诞辰百年之际,他的8个子女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父亲的351幅作品。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赵望云子女的捐赠行动,继承了其父所信守的“为大众而艺术”的理念,这批珍贵作品将为人民所共享。本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1月30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第04版:新闻纵深
   第05版:浦东1
   第06版:浦东2
   第07版:乐寿
   第08版:展览
   第09版:广告
   第10版:漫画
   第11版:网事
   第12版:天下
回望云峰 仰之弥高
“大提琴女神”瓦列芙斯卡下月申城首秀
浦东时报展览08回望云峰 仰之弥高 2017-11-23 2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